普罗旺斯文学之旅之季奥诺和帕尼奥尔

《大地之歌》:季奥诺和帕尼奥尔


如果你问一名法国人,谁是最能代表普罗旺斯的作家,他多半会提到季奥诺(J.Jean Giono (1895~1970))。确实,让•季奥诺是一位普罗旺斯孕育出来的文学大师。他1895年出生于普罗旺斯的马诺斯克,而且可以说终生居住在普罗旺斯,生于斯,卒于斯,1970年在马诺斯克去世。唯一促使他离开马诺斯克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被应征入伍,还参加了凡尔登战役。这次经历给他留下了终生的创伤。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与荒诞,成为坚定的反战分子。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他的反战态度使他被认为是妥协分子,两次锒铛入狱,还被法国的作家委员会关了禁闭。这一经历在他的创作中成为一个转折点。早年的作品中,季奥诺讴歌普罗旺斯的大自然,并在其中灌入了许多万物有灵的虚幻想象,《潘神三部曲》(《山丘》、《一个波米涅人》、《再生草》)令他蜚声法国文坛,被安德烈•纪德视为同时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而在此之后,他的内心变得沉郁、苦闷。在普罗旺斯明艳的阳光下,他开始挖掘人类灵魂的幽暗,创作出《强悍的灵魂》、《无聊的国王》,尤其是《屋顶上的轻骑兵》这样的杰作,使得法国文坛不得不再度接受这位普罗旺斯大作家,并摘去了他带有贬义的“地区作家”标签,成为真正的普世作家。


由于正统人士对他的偏见,季奥诺一直没有在法国获得最高荣誉,唯有入选龚古尔文学奖的评委,算是对他的一种认可。另一位来自普罗旺斯的作家对他的力挺,使他在遭人摒弃的孤独中,再度感到了南方的暖阳,那就是马塞尔•帕尼奥尔。


马塞尔•帕尼奥尔(Marcel Pagnol)的生活和创作范围在普罗旺斯地区可谓跨度最大,涵盖幅度最广。人们提到普罗旺斯,一般就会想到阳光下的山丘与平原,殊不知,马赛这座法国第二大城市和最大的港口,也是普罗旺斯的一部分,而且是普罗旺斯之都。最近,它更是获得了“欧洲文化之都”的称号,从而将普罗旺斯的另一面,即面向大海的中转站,展示得淋漓尽致。帕尼奥尔生于马赛边上的奥巴涅村(1895年),10岁时丧母,使他终身都带有一丝淡淡的忧伤。然而,普罗旺斯的阳光,山里人的乐观、热情,以及一种天生的幽默,使他战胜了这种忧郁。所以,他对季奥诺的文学世界尤其心仪。他将季奥诺的作品搬上银幕——《安吉尔》(1934),《再生草》(1937),《面包商的女人》(1938)。在季奥诺和帕尼奥尔之间,产生了一种相互间的吸引和影响:从自己早期以马赛为背景的系列作品,帕尼奥尔渐渐转向了普罗旺斯的内陆,直至写出并拍摄出《我父亲的荣耀》、《泉水玛农》等讴歌普罗旺斯的阳光、自然和山丘的杰作;而季奥诺则在帕尼奥尔的影响下,开始关注电影创作,撰写剧本,甚至以帕尼奥尔为榜样,成立了自己的影片公司,并作为制片人和监制人,将自己的文学作品《无聊的国王》搬上了银幕。


同样是普罗旺斯的大作家,两人可以说是互补的。季奥诺身上有一种强烈的抒情性,作品中贯穿着一种他本人称之为“大地之歌”的强烈气息,即便是在后期转向沉郁、深入内心的作品中,依然能感到这种大地的诗性。帕尼奥尔则长于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以一种略带距离的温情和天生的幽默情怀,描写小人物的种种生活境遇,在他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一种生活的睿智,一种加缪在描写托尔教堂倒映在索格河中时感受到的“智慧”。


在季奥诺和帕尼奥尔的作品中,存在着普罗旺斯作家的共性:对外部感官世界的高度敏感,一种诗人加画家的感性。他们同时成为作家和电影制片人、导演,从文字走向图像,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好文章要分享

点击右上角的按钮

1、关注法兰西之友:选择“查看公众帐号”或“查看官方账号”,选择“关注”即可;

2、分享“发送给朋友”;

3、“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到腾讯微博”;

4、“收藏”本条资讯内容;

5、将本条资讯内容以邮件形式发送给朋友,也可发送给你自己保存。  

直接通过微信“添加好友”,选择“查找公众号”,查找“法兰西之友”,找到“法兰西之友”点击关注。或者点击搜号码,输入francefrends,搜索到“法兰西之友”点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