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两强千年争霸史

在前面的英法相争中,战斗主要是在陆地尤其在法国领土上进行的。而在后面的战争中,英法战争更多地表现为海战,也就是海上霸权和海外殖民地的争夺;这并不是说英法不重视陆上战争,英国虽然曾与某些大国结盟反对法国,但是在陆战中,一般采取提供军事、物资援助的方式,较少直接参战;即使参战,也是以同盟军方式进行的。


15、16世纪以来,人类进入到了航海时代。15世纪的葡萄牙完成了政治统一和中央集权化的过程,率先进行新航路的开辟活动。新航路的开辟不仅使其获得大块的殖民地和无数的财富,而且使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葡萄牙利用靠近新航路的地缘优势,置身欧洲强国纷争之外,集中力量开拓海外殖民地和海上贸易,登上了世界领导者宝座。随后,西班牙后来居上,成为了海上第一霸权,在海外曾经拥有大片殖民地,它的无敌舰队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海上武装。1609年荷兰摆脱西班牙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集中力量进行海外殖民和海上贸易活动,从而迅速成为海上新的霸主。在18世纪中叶以前,荷兰的船只遍航世界各地,运销各国商品,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这时,英国人追上来了,它靠的主要是海盗方式,而不是通过海洋冒险。伊丽莎白女王纵容半海盗式人物约翰•霍金斯和他的堂兄弟弗兰西斯•德雷克去抢劫西班牙的殖民地和海上航运,所谓的英国海军就这么诞生了。由于霍金斯的改革,英国海军产生了新的作战方式,即用远射程的炮战取代了面对面的肉搏。英国的私掠船对西班牙基地和船运不断进行袭击,这使西王腓力二世大为恼火,被激怒了的西班牙人认为那些袭击他们的英国人简直就是海盗。最著名的远征要算德雷克在1578年率领“金鹿”号穿过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然后袭击西班牙人的城镇和船只,直达南美西海岸。他在1581年经好望角回到英国,带回了价值50万英磅的黄金、白银和珠宝。长期的矛盾导致了英西海战的爆发,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向英吉利海峡进攻,在霍华德海军上将和海盗将军德雷克的出色指挥下,英国海军打败了无敌舰队,无敌舰队的惨败标志着西班牙走向衰落。


战胜西班牙后,英国开始向荷兰海军挑战。英国国会1651年颁布了著名的《航海法案》,规定只能由英国船只或货物生产国的船只将货物运进英国,这直接触怒了荷兰人,于是英荷战争爆发。英荷战争进行了三个阶段:1652-1654年、1666年、1672-1674年,其中第二阶段法国和荷兰同盟共同对抗英国,第三阶段则是英法共同对抗荷兰(在此期间法国还单独和荷兰打了一仗)。战争的结果是荷兰走向衰弱。


连续战胜了西班牙、荷兰,经过了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乘胜进行商业探险、殖民地方面的新开拓和征服,终于登上了海洋新霸主的宝座。荣耀得之不易,英国自然加倍珍惜。


而法国呢?在黎塞留宰相执政时期( 1624—1642)和路易十四统治时期(1643—1715,即著名的太阳王时代),法国本来是有机会成为世界领导者的。黎塞留和路易十四的财政总监科尔倍尔实行保护关税政策,促进了法国工商业的发展,海军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此外,当时西班牙已经衰落,英国因内部革命而政局不稳,在取荷兰而代之中,法国处于比英国更为有利的地位,尤其是经历了德国三十年战争(1618-1648)之后,法国已经成为欧洲陆上霸主,但由于法国统治者举措失误――――到底是该着重发展陆军还是海军,是把军费拨给陆军还是拨给海军――――作为大陆国家,您不能指望法国会轻视陆军的建设――――因此大好良机失之交臂。


从17世纪后期开始一直到19世纪初,英、法之间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进行了一百多年的曲折斗争,主要经历了英国王位继承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北美独立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等几个阶段。英国人终于保住了海洋霸主的地位,直到二战期间美国的出场亮相。


1.英国王位继承权的战争(1689-1697)时的英法交锋


英王查理二世死后,詹姆斯二世承继王位。他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竭力恢复天主教会的权威。为了防止大主教会势力复辟,英国议会于1688年宣布詹姆斯自行退位,迎立他的女儿玛丽和女婿荷兰国王威廉为英国女王和国王。詹姆斯二世逃往法国。这次政变在英国历史上称为“光荣革命”。此后,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英国和荷兰也在双重元首的统治下联合起来了。

自称“太阳王”的路易十四早就在谋求欧洲霸权。他先是趁第二次英荷战争之机对英国宣战,后又联合英国侵略荷兰;詹姆斯被废黜后,受到“这个家伙为了一台弥撤而抛弃了三个王国”的嘲笑(三个王国指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路易十四认为这是进攻英国的好机会,于是企图扶持詹姆斯复位。


英国王位继承战争(1689~1697年)开始了。


有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朝气蓬勃的法国海军勇敢地向英国海军发起挑战。在1690年6月的俾赤岬战役中,英荷舰队的60艘舰船遭到法国舰船的猛烈攻击。法国舰队司令托尔维里沉着应战,指挥从两侧夹击联合舰队。英荷联合舰队阵脚大乱,经过顽强的抵抗,损失了17艘舰只。此战,法军连一只小艇也没有损失。以后差不多两年时间,英荷两国的船只都躲在港内不敢出海。法国暂时掌握了制海权。


然而,法国海军存在两个先天的不利条件,足以抵消其海上优势。第一,法国是一个大陆国家,随时随地都可能遭到其他大陆国家的攻击,需要大规模的陆军来保卫陆上边境线。军费必然主要投向对付直接威胁的陆军。海军与陆军相比重要性较低,在长期战争中,不可能得到足够的人力和物力的补充。更何况,法国还要依靠陆军力量在欧洲大陆称霸。第二,法国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有两道海岸线,必须把海军分兵两处。一旦两支舰队不能合兵一处,英国就能集中兵力将其各个击破。英国针对法国的战略缺点,一方面通过联合欧洲(大陆国家从陆地进攻法国,使它忙于陆上战争,间接削弱其海上实力;另一方面设法阻止法国的两支舰队会合。英国和荷兰加入了西班牙、奥地利、德意志等国组织的反法联盟,同法国进行了长达9年的战争。


1692年初,法国决定派贝尔奉德兹元帅统帅3万名士兵企图在英国登陆。300余艘运输船停泊在诺曼底,升火待发。然而土伦舰队未能赶来与诺曼底舰队会合。英、荷联军抓住机会,先是于5月底在巴夫勒尔战役中大败企图故计重施的法国舰队,接着又集中优势兵力,经过两天两夜的鏖战,摧毁了法国40艘大型战舰。6月2日,英军火烧驻扎在塞纳湾的法国舰队,当场焚毁15艘战船。


对法国海军来说,巴夫勒尔海战标志着它们对敌人舰队发起攻势的结束。路易国王认识到他无法同时保持一支强大的陆军和一支有威慑力的海军,为了实现称霸大陆的野心,他选择牺牲海军,而把力量全放在他对大陆的雄心大业上。因此,从1693年起,法国减少了对作战舰队的拨款,法国海军不少舰船腐烂了而得不到替换,其余则被搁置一边,有的则参加了武装私掠船队——用运动战来破坏英荷联合舰队的制海权——袭击敌人的海上贸易。但这一战略远远起不到决定性作用。反法同盟的海军对法国实行贸易封锁,使法国经济遭受了巨大打击。


战争使双方都精疲力竭。1697年9月,在荷兰海牙附近,英、法订签了《里斯维克和约》。法国交出战争中征服的地方,承认威廉三世为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的国王,并承认詹姆斯二世的次女安妮公主为其王位的继承人。反法联盟宣布解散。


2.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700~1714年)时的英法交锋


和平只维持了三年,1700年11月1日,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溘然长逝,他留下遗嘱把整个帝国都交给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菲力普•安爵公爵。路易十四早就窥觎西班牙帝国的广阔领土,因此立即派菲立普前往马德里接受遗嘱,并于次年加冕,称腓力五世。在谁继承西班牙王位问题上,英国有着切身的利益。那时,英、荷两国的商船经常冒充西班牙船在西班牙与其殖民地之间从事贸易活动,一旦法国控制了西班牙帝国,这项利润丰厚的贸易就会被禁止。另外,大西洋通往地中海的海上要道直布罗陀是西班牙领地,法国与西班牙联合起来必将称雄地中海,严重损害英国在该地区的利益。同时,如果西班牙站在法国一边,法国就没有了后顾之忧,能够集中力量对付欧洲的其他国家,欧洲大陆均势会遭到破坏。


果然,路易贼心不死。他以保护西班牙为借口,派兵进入西班牙,同时严令禁止英国商人从事对美洲的贸易,还宣布詹姆斯二世的儿子为英王詹姆斯三世。面对法国的挑衅,欧洲国家又组成了奥格斯堡反法联盟。法国则与俄国建立了同盟关系。


马尔巴勒公爵约翰•邱吉尔任反法联军总司令。陆上战斗以1700年8月的布仑汉战役最为著名。英军以近5000人阵亡的代价,击毙法军1.2万人,俘虏1.4万人,包括多名将军和1200名校尉级军官,缴获了法军的全部大炮和难以计数的装备。自诩为“常胜之师”的法国陆军威风扫地。在以后的拉米伊战役、奥德纳德战役、马尔普拉凯战役中,马尔巴勒捷报频传。1706年,法军被迫退出意大利。1709年,法军被赶出西班牙。


海上战斗集中在地中海海域。1704年,英国海军上将乔治•鲁克爵士率领英荷联合舰队攻占了极具战略价值的直布罗陀。占领直布罗陀就掌握了地中海战场的主动权,使土伦舰队和布勒斯特舰队分割开来,被迫各自为战,无法相互支援。路易意识到形势严重,立即命令土伦舰队出击,企图夺回直布罗陀。鲁克上将率舰迎敌。在马拉加战役中,双方都伤亡惨重,但未分胜负。1705年3月,法国又派出13艘战舰进攻直布罗陀,还派一支陆军部队从陆路夹攻。其结果依然是大败。


从此,法国受到海陆夹击,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反法联军势如破竹,一路攻下遇到的所有要塞,甚至一度占领马德里,英国舰队则乘胜前进,直逼土伦港前开炮轰击。这时,欧洲局势发生了新的变化。1709年,俄国军队大破瑞典军队。英国不愿看到俄国强大,担心欧洲均势受到破坏,因而在反法战争中消极起来。1711年,英国政府开始与法国举行秘密谈判, 4月,奥地利的查理大公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位,是为查理六世。这样一来,如果法国被击败,查理六世必然继承西班牙王位,神圣罗马帝国将成为大陆强国,欧洲均势又出现危机。英国为了保持欧洲均势,下决心结束这一旷日持久的战争。反法联盟中的其他一些国家既担心英国的海上势力进一步壮大,又害怕神圣罗马帝国掌握欧洲霸权,加上劳师费响,也希望早日结束战争。


交战各国终于签订和约,从而结束了战争。英国从西班牙得到直布罗陀、米诺卡岛和美洲大陆的贸易特许权,从法国得到圣克利朵佛岛、纽芬兰岛、新斯科舍。法国归还战争中从英国夺取的哈得孙海湾,并赔偿英吉利贸易公司的损失。法国还向英国保证,拆毁敦刻尔克的工事,驱逐已被推翻的英王詹姆斯二世的后裔。法国保证不与西班牙结盟,并再次承认安妮公主的英国王位继承权。


3.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年)时的英法交锋


实际上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继续。奥地利君主查理六世在世时,曾颁发“国事诏书”,将王国交由长女玛丽亚.特蕾西亚继承。该诏书取得了欧洲各大国的同意。然而,1740年查理六世去世后,普鲁士、法国、巴伐利亚、萨克森、西斑牙、撒丁等国,垂涎奥地利的广阔领土,拒绝承认特蕾西亚的合法继承权,要求瓜分奥地利版图。英国、荷兰、俄国、捷克和匈牙利站在奥地利一边支持特蕾西亚。英国参加这次战争主要是为了打击法国,争夺法国殖民地。因此,英国把战争重点放在美洲和印度,在欧洲战场上没有重大行动。


土伦海战是这次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1744年2月,在土伦附近海面,英国海军上将托马斯•马修斯率领舰队追击一支实力相等的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这场战斗未分高下,双方损失都不大。此后,英国舰队分别于1747年在西班牙的芬尼斯特雷角、1748年在哈瓦那小胜法国西班牙舰队。法国舰队在印度海域战胜了英国舰队,夺得马德拉斯。


在欧洲大陆,英国出资30万英镑支援奥地利。英王乔治二世还曾带幼子坎怕兰公爵亲赴欧洲战场,率领英、荷、奥联军在德丁根战胜法军。总的来说,以奥地利为主的一方和以普鲁士、法国为主的另一方各有胜负。最后,交战各国于1748年10月,签订了《亚琛和约》。普鲁士从奥地利割取了西里西亚,特蕾西亚的王位得到了承认,法国在印度占领了马德拉斯,英国则维持现状。


4.七年战争(1756-1763)时的英法交锋


《亚琛和约》之后,奥地利和普鲁士并没有实现和平,八年以后,两国再次开战,这就是 “七年战争”。“七年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线从欧洲、地中海一直延伸到美洲、印度、非洲甚至菲律宾。欧洲大国再次形成两个敌对的同盟,即英普同盟和法奥俄同盟。


在陆地上的战斗中,虽然英普同盟军队一直处于兵力劣势,但由于法奥俄同盟军队协同作战能力太差,战斗一直处于相持状态,到了1762年初,俄国新沙皇登基,他是普王菲特烈的崇拜者和追随者,因而选择了退出,这就导致了战争的结束。


为了争夺海上霸权和殖民地,英法还在海上展开了战斗。初期的1756-1757年,法国取得了主动权,而英国十分被动,法国先是侵占英国梅诺卡岛,又在梅诺卡岛之战(1756)获得了大胜。但是,后来法国深陷于欧洲战场,无力抵御英国海军的进攻,在海上和各殖民地节节败退,接连失去加拿大(魁北克战役)、印度、西印度群岛等重要殖民地。


总之,英国是这次战争中的最大受益者,取得了最为重要的两大殖民地———加拿大和印度。“七年战争”几十年后,英国在北美的13个殖民地独立,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北美独立对大英帝国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但此后加拿大的成长和英国在南太平洋新殖民地的建立则显示了英帝国更大的生命力。随即,英国在西亚、非洲、美洲获得了一系列殖民地,建立起了所谓“日不落帝国”。英殖民者曾得意忘形地宣称:"大英帝国无落日"。意思是说,大英帝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无论地球怎样旋转,总有一部份领土被太阳照射着。


5. 美国独立战争时的英法交锋


法国还曾经参与了十八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


当听到美军在萨拉托加胜利(英国将军伯戈因于1777年10月率领5000多人在萨拉托加向美国军队投降)的消息后,法国担心英国可能向殖民地妥协而带来和平,于1778年2月6日与美国签署了通商和结盟条约。法国参战完全改变了战争性质。一场英国公众普遍认为的内战转变成了一场国际战争,最终成为一场新的世界大战。美国、直布罗陀、大西洋、地中海、西印度群岛和印度附近水域都有战争。而法国成功的入侵将把老帐扳平,重新获得失去的西印度群岛,一举解救美国。虽然它自己的海军力量足以完成这一任务,它还是劝诱西班牙与它一同作战,以保证有富余的兵力。


前面几年,英法海军的战斗还是互有胜负的。到了1781年,法军在西印度群岛重创英军舰队;在美国军队赢得了约克敦战役胜利的同时,法军在弗吉尼亚诸角海战(1781.9)战胜了英国海军;但是法军又在后来的牙买加海战(诸圣岛海战,1782.4)损兵折将。1782年,在西班牙舰队的帮助下,法国海军舰队也未能在直布罗陀海战取得胜利。同时在印度,法国舰队与英国印度舰队较量了5次,双方依然不分胜败。


1783年9月签署的巴黎条约结束了这场战争。英国在谈判桌上没有输得更惨,部分是因为她的对手已经筋疲力尽,部分是因为她及时地在诸圣岛和直布罗陀取得了防御战的胜利。条约承认美国独立,其范围从大西洋岸到密西西比河,从五大湖到佛罗里达。英国保留直布罗陀和在印度的殖民地。西班牙得到佛罗里达和梅诺卡岛。法国将占领的西印度群岛中的大部分英属岛屿归还给英国,但保留多巴哥并收回圣卢西亚和在非洲的殖民地塞内加尔。


6.拿破仑帝国时代(1799-1815)的英法交锋


19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末代皇帝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


法国大革命引起了国内保皇势力和国外封建专制势力的极端仇恨,它们急于扑灭法国革命的烈火。其中英国依然是干预法国大革命和反拿破仑之急先锋。为了对抗法国,英国还同奥地利、俄国、普鲁士、葡萄牙等国缔结了盟约,从而组成了旨在反对法国革命和“雾月政变”后成立的法兰西帝国的七次同盟。


在七次反法同盟的战斗中,英军主要的战斗依然是在海上。有关陆地上的战争的详细情况,可见拙著《合纵连横,欧洲近代战争史中的结盟现象之浅析》。


①在1793年土伦战役中,面对奥、普、英、荷、西等国组成的第一次反法军事联盟(主要参战军队是英西联军),面对法国保皇党势力,法国军队取得土伦战役的胜利,年仅24岁的拿破仑少校一战成名,并且很快成为法国领导人。


 ②在1794年的西印度群岛海战中,经过三个月的战斗,英国海军本来取得了重大胜利,但是由于黄热病的蔓延和打击,法国军队在当地土著的协助下战胜了英国舰队并取得最终的胜利。最终英国人失去了除牙买加和巴巴多斯以外的全部安的列斯群岛。同年六月,英国舰队拦截法美联合船队(运载采购自美国的粮食),英军取得胜利,击沉法“人民复仇”号舰,并俘虏了另六艘法舰。


③1797年的圣文森特角海战中,英国皇家海军战胜了与法国结盟的西班牙舰队,纳尔逊将军一战成名,而西班牙海军的士气自此一蹶不振。而在坎珀当海战(1797.10)中,英国海军战胜了与法国结盟的荷兰海军,当时英军统帅是邓肯。


④1798年拿破仑亲自率领法国远征军攻打埃及(1798-1801),八月纳尔逊率领的英国舰队在尼罗河海战中击败了法国舰队,使得法军三万多人失去了与本土的联系。尽管七月法军在阿布基尔打败了英国陆战队,法国在埃及却处于不利的境地。后来法军与英军数次交战均告失利,特别是1801年3月在亚历山大战役的失败,决定了法国远征埃及战争的彻底失败。


⑤1805年10月,在特拉法加海战中,英军纳尔逊舰队再次获胜,击败了法西联合舰队。由于这一胜利永远地将拿破仑赶离了海洋,他以后的所有战役都是在陆上进行的。没有海军的保护,法国海外贸易实际上停滞了,而英国海外贸易却自由地扩展。现在英国掌握了主动权,能够打击拿破仑的任何弱点,能由海上向欧洲海岸的任何一部分发起进攻。


⑥1807-1814年英丹战争也是拿破仑战争的一部分。由于英国海军损害了丹麦的海上贸易,促使丹麦彻底倒向了法国一边。1807年,未经宣战,英国在丹麦沿海登陆,英海陆军侵占了哥本哈根,致使丹法两国结为同盟。而俄国作为丹麦的盟友,向英国宣战,俄国采取军事行动的对象并不是英军,而是法丹联军共同对付的瑞典军队。后来由于反英战略方针的减弱,俄国对丹麦的支持变成象征性的行动了;更因为1812-1813年拿破仑的军事失败,丹麦最终战败,不得不割让所属的挪威给瑞典,并割让领土给英国。


⑦在1808-1814年进行的法西战争中(西班牙反对拿破仑法国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英国军队联合葡萄牙军队对法国的侵略行为进行干预。战争本来处于相持状态,在拿破仑自1812年开始对俄作战后,战争局面已经对英葡西军队十分有利了。特别是法军在俄国的失败,决定了他们在西班牙的彻底失败也将很快来临。果然在1813年6月的大会战中,联军彻底击败了法军,迫使法国侵略者退出西班牙。


⑧莱比锡战役是第六次反法同盟(由俄、奥、英、普、瑞典等国参加)与法国军队的一次大决战。同盟军队有30 万人,拿破仑军队有20万人(法、荷、波、比等国)。为时四天的战斗,是拿破仑战争期间最大的一次交锋,双方损失惨重:法军损失近8万人,火炮325门;盟军损失5万余人(俄军2.2万、普军1.6万、奥军1.5万)。在战斗中,英国军队并没有参战,俄军承担了最艰巨的作战任务。此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它使法国失去了在欧洲的许多征服地,加速了拿破仑走向垮台的步伐。


拿破仑军队在莱比锡战役惨败而归后,同盟国军队乘胜追击。1814年迫使拿破仑退位,但是反法同盟为了分取战争红利争吵不休。1915年初,拿破仑从被流放的厄尔巴岛返回巴黎,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复辟。反法同盟立即停止争吵,拼凑了第七次同盟,以70万军队共同对付法国近30万军队。6月16日战斗打响了,法军既没有以优势兵力围歼普军,又让威灵顿将军率领的英国军队从合围中成功撤退,这已经预示了法军的失败;18日,滑铁卢战役正式开始,英军顶住了法国军队一整天的疯狂进攻,拿破仑却没有派上援军,当天晚上普军主力参战,法军终于大败。拿破仑约100天的第二次执政即“百日执政”因滑铁卢之役而告终,他终于遭到了辉煌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失败。


拿破仑战争之后,英法两国之间虽然没有爆发战争了,但是双方的敌对关系并没有彻底改变,尤其是在好大喜功的拿破仑三世时代。直到德国的统一和崛起,面临更加强大的“第三者”,英法终于走到了一起,去迎接两次世界大战的到来。


结语:为什么在英法长期海上争霸中英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一个原因是法国对欧洲霸权的兴趣比对海外殖民扩张的兴趣更大。自从16世纪以来,法国统治者就处心积虑夺取在意大利的地盘,并且与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争雄长。只有到波旁王朝被推翻之后,到了19世纪,法国才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海外殖民扩张。而英国则自从17世纪革命以来,就把经营海外事业、争夺海上霸权放在首要地位。


另一个原因在于:英国向殖民地移民的人数要比法国多。到1688年为止,有30万英国移民聚居在北美英属殖民地的沿海地带,而法国移民只有2万人,他们散居在加拿大及密西西比河流域。英属殖民地上的移民人数众多,在英法战争中大大增强了英方的战斗力,成为英国在北美战场上打败法国的主要原因。


英国的工业发达,是英国胜利的第三个原因。在1550—1650年间英国的工业增长速度很快,正是在这期间奠定了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三十年战争增加了对于军事物资的需求,因而刺激了英国采矿业、冶金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法国工业在产量方面与英国相当,然而法国人口为英国人口的三倍以上;而且法国工业倾向于奢侈品的生产,而英国工业则以纺织品及金属制品为主,因而在质的方面超过法国。英国工业的发展,既有利于建设强大的海军,也成为对法战争的有力的经济基础。


第四个原因是英国素来就重视海军的建设,到18世纪英国海军之强,在欧洲是首屈一指的。英国海军在英法战争中作用最大,特别是它切断了法国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联系,因而使法国海外殖民地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临江仙是明代文人杨慎所作,罗贯中将其录入《三国演义》后,名气大增;后来又成了电视剧的主题歌,流传也就更广了。


我觉得英法千年争霸和魏蜀吴三国演义多少有些类似―――不论当时斗得多么热闹多么残酷,到后来都是不相干的人得了好处;斗来斗去,不过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而已,因此不妨以这首词作为拙文的结束语吧。 

 

※好文章要分享

点击右上角的按钮

1、关注法兰西之友:选择“查看公众帐号”或“查看官方账号”,选择“关注”即可;

2、分享“发送给朋友”;

3、“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到腾讯微博”;

4、“收藏”本条资讯内容;

5、将本条资讯内容以邮件形式发送给朋友,也可发送给你自己保存。  

直接通过微信“添加好友”,选择“查找公众号”,查找“法兰西之友”,找到“法兰西之友”点击关注。或者点击搜号码,输入francefrends,搜索到“法兰西之友”点击关注。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