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油画:让约瑟夫 威尔特Jean-Joseph Weerts,失落的阿尔萨斯 (1906)
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自1873年发表以来,曾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流传广泛,其精湛的艺术构思也常为人们所赞赏。《最后一课》在中国老百姓中应该颇具分量,它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作为热爱民族语言、热爱民族文化的例子而受到人们的称颂。
估计我们好几代人都会对文中所讲到的 “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而发生疑问,既然法语是最美的,那中国汉语是不是排第二了呢?但相信有很多选择法语专业的人或多或少会受这篇文章的影响。
而当我们翻开历史时,可能会被迷惑。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中世纪以来一直是广义上的德语区,直到今天阿尔萨斯人依然保留了自己的语言–阿勒曼方言,与德语十分相近。
当法国重新夺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后,《最后一课》同样一番场景可能会再次出现,不过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曾经说德语的小朋友,他们怀着悲伤的心情与德国告别,和德语老师告别,第二天不得不接受以后课堂上只能使用法语的事实。
可惜的是,德国没有一位在世界上非常有影响的作家写出类似的文章,在国际上我们就难以听到有人为德国鸣冤叫屈了从两个地区传统的语言习惯来看,德国人似乎更占道德优势,更有理由渲染悲情,毕竟现在阿尔萨斯和洛林都属于法国。
而法国人为了彻底同化阿尔萨斯和洛林,在文化统治上也是比较残酷的,不比德国人更仁慈,而关键是本地居民主要讲德语。为了抹去对德国的记忆,使它真正被同化,自然要求有非常规的手段。
这段历史如果真要细究起来,仅用语言习惯还真难以说明这两个地区的归宿。
欧洲历史有些类似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说到某一地区的最终归属,可能谁也难以说清楚,它在历史上一会儿属于这方,一会儿又属于那方。
德国和法国在领土扩张问题上经历过无数次战争,阿尔萨斯一直被法国和德国争来夺去。对这两个地区的争夺也是一浓缩的德国与法国恩怨史。
欧洲在罗马帝国时代曾经获得统一,其后查里曼帝国也短暂统一过欧洲大部,最后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在公元843年把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分别是西法兰克、中法兰克和东法兰克,也就是后来法国、意大利与德国的雏形。
中法兰克的继承者光荣地实施了中国的汉代一样的“推恩令”,不是把大位传给长子,而是所有兄弟平分,这样中法兰克又分成很多小部分,这也自然让东西两强有了可乘之机,东法兰克和西法兰克分别抢占了洛林和普罗旺斯。
欧洲30年战争(1618-1648年)后,《威斯特伐里亚条约》签署,战败的德国正式承认法国拥有阿尔萨斯-洛林。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一败涂地,双方次年缔结和约,法德边界恢复到了300年前的状况,阿尔萨斯-洛林重新被德国占有。
1919年依据《凡尔赛和约》归还给法国;1940年又为希特勒德国兼并;1945年法国再度恢复了对两个地区的主权;今划分为默兹、摩泽尔、默尔特-摩泽尔和孚日四省。
德法两国为什么会对这两块地情有独钟呢,为什么发生这么多恩恩怨怨?
要真正说清这个问题,需要从地理位置及资源两个方面来说明它。对于一块不毛之地,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太可能像法国和德国那样大动干戈的,然而阿尔萨斯和洛林如此重要,它甚至左右着两个帝国的命运。
首先,这两块地在领土面积上不算大,但在战略地位上相当重要,这是德法两国前期不遗余力争夺的关键原因。
莱茵河被喻为欧洲的母亲河,而阿尔萨斯与洛林位于莱茵河的西岸。如果法国占有这两个地区,则可以将莱茵河和阿登高原作为法国东部的天然屏障,可以将德国莱茵河上的交通线截断,战略上形成极大的优势。
对于德国而言,如果占有这两个地区,这段莱茵河将可以成为自己的内河,可以轻易通过莱菌河出入大西洋,而不必与法国分享。
到了工业革命时代,这个地区的作用不仅表现在战略地位上,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地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及与此相关的工业体系,如果获得这两个地区,对本国经济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对德国来说,一旦失去,则如失去一条腿,更重要的是,法国煤炭等资源紧缺,如果失去这两个地区,对法国影响更甚,就像剪断了飞鸟的翅膀,使法国在工业化道路上不能迅速腾飞。
工业革命后,这两块地对于德法两国的命运有深远的影响,德法两国的盛衰成败也从这两个地区的易手中清晰地体现出来。
在农耕文明时代,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绝对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霸主。“百年战争”中把英国的势力赶回了英伦本岛后,随后面临着哈布斯堡王朝对法国的“铁桶阵”,最后法国通过30年战争(1618-1648年)打败了哈布斯堡王朝。
30年战争使法国取得了阿尔萨斯与洛林,成为欧洲当之无愧的霸主,这一结果也加深了德国的分裂,难以对法国产生什么威胁。
而在法国大革命中,法国以一己之力单挑全欧洲,英国、沙俄、奥匈帝国、普鲁士德国等国家为了扼杀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在前四次战争中,都是以法国全胜而告终,最后滑铁卢战役中才使法国一代枭雄拿破仑屈服,拿破仑最后死在了圣赫勒拿岛。
可以说,法国在整个欧洲近代史上的战绩是异常辉煌和灿烂的,数百年之中,法国都在欧洲大陆上四方征战,在拿破仑时代达到了巅峰。战争除了人力之外,最重要的是后勤,法国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使法国有强大的国力保障。
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摆脱法国对普鲁士的控制,在俾斯麦首相“铁血政策”的推动下, 1870-1871年普鲁士与法国之间的普法战争爆发,这场大会战以法国完败、德国统一而结束。
这场战争后,法国不仅丧失了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而且失去了重要的工业原料基地,这也是《最后一课》的背景,该地区人民也丧失了学习法语的权利。
工业革命是煤炭的时代,在推动煤炭及铁矿石储量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后,法国再也没有办法复制农业文明时代的辉煌,在深刻改变整个世界格局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法国交了一份最差的成绩单。
在工业革命中,法国因为匮乏的煤炭资源而大为吃亏,只能眼睁睁看着其他国家大口吃肉,而自己只能喝点汤。法国基本上就失去了与其他国家争霸的资格,法国只能局限于一个区域性的大国。
上帝把欧洲最美的一段给了法国,法国拥有丰饶的巴黎盆地及阿基坦盆地,平原占总面积的2/3,三面环山,濒临大西洋和地中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这使法国农业文明时代异常辉煌,但又使其在工业革命中变得先天不足。
反观德国,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德国山地多,这使其煤铁资源蕴藏丰富,这为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充沛的动力。通过普法战争,德国掠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在使法国严重失血的同时,却使自己如虎添翼。
到了20世纪初期,在工业产品生产方面,德国甚至超过了英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把法国远远地抛到了后面。德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占16%,跃居第二位,英国则居第三位,为12%,法国则排不上号。
一战前,普鲁士工业蒸蒸日上,经济的过分扩张使德国必然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更多的殖民地来获得原料发展工业,并向世界倾销产品。
当时世界殖民地已经被世界列强基本瓜分完毕,德国只有通过战争的方式来取得欧洲霸权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法、英)的殖民地。
20世纪初期的德国外长皮洛夫说“……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随之而来。
一战后,德国再次失去阿尔萨斯和洛林,但德国仍有庞大的资源。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战后又在“西德”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
鲁尔区生产全国80%的硬煤,90%的焦炭,集中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2/3,电力、硫酸、合成橡胶、炼油能力、军事工业等均在全国居重要地位。
小编注:《最后一课》在法国不是学生必修课文,好多法国人不知道谁是都德(Alphonse Daudet)和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最后一课》。
※好文章要分享
点击右上角的按钮
1、关注法兰西之友:选择“查看公众帐号”或“查看官方账号”,选择“关注”即可;
2、分享“发送给朋友”;
3、“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到腾讯微博”;
4、“收藏”本条资讯内容;
5、将本条资讯内容以邮件形式发送给朋友,也可发送给你自己保存。
直接通过微信“添加好友”,选择“查找公众号”,查找“法兰西之友”,找到“法兰西之友”点击关注。或者点击搜号码,输入francefrends,搜索到“法兰西之友”点击关注。